close

從參與中尋找對非營利組織的熱情
從學術裡發現非營利組織新趨勢

台北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陳金貴教授
(採訪、整理/許啟鵬)

大多數人對於未來方向的選擇,都先由建立學術知識開始,透過更多的學識積累,進而去找尋自己可能的工作或是生涯發展方向。如果,先透過活動的參與和親身體驗衝擊,是否會在進入學術領域中,產生不同的思維呢?

歩入陳金貴老師的研究室中,首先映入眼簾的即是滿書櫃的藏書和期刊資料,老師笑笑的提到這裡只是一小部份而已,在家裡還有更多呢!其實這些和非營利組織相關書籍和期刊都是老師從很早之前就開始收集的。藉由大量的閱讀,老師對於非營利組織的瞭解和認知是廣博且令人由衷佩服的。

老師從大學時代就積極參與救國團舉辦的活動,「這樣的民間團體充滿了熱情,我非常喜歡。」因此老師參與了50餘次救國團寒暑假的活動,也形成無法被打破的紀錄!在研究所畢業之後,老師參與中華民國國際教育研究會,從事教育培訓輔導等的工作,並且於1984年前往美國攻讀高等教育博士。

當時,「第三部門」的概念剛剛在美國興起。老師從當時的一本書「非營利組織的目標管理」,開始激發起他對非營利組織管理的興趣,老師的指導教授也告訴他,未來的世界絕對要注意志工服務和非營利組織的發展。於1988年回到台灣後,便開始從事相關學術領域的研究和國際志工之推廣工作,並將專業知識和實務經驗整合,提出非營利組織人力資源管理的概念。

非營利組織蓬勃發展,但仍存在些許的隱憂

從過去到現在,台灣的非營利組織從解嚴之後,開始蓬勃發展。最大規模是從宗教團體開始,在這之中,佛光山及慈濟功德會皆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在發展的早期,恰好又遇上台灣經濟起飛以及社會運動的盛行。「剛好台灣人有足夠的錢,而各個獨立的民間組織都願意透過街頭運動來爭取支持,使得人民的力量可以展現。」

發展的中期,則是大規模的企業投入,很多企業紛紛成立基金會,為了推展企業社會責任以及塑造企業形象,特別是這兩三年,更是如雨後春筍般蓬勃興起。

目前的發展現況,則存在些許的隱憂,雖然每個非營利組織皆在各自領域的發展都很好,但缺乏整體社會的關注。「近年來,人民的聲音逐漸消失,雖然非營利組織蓬勃發展,但整體社會資本是逐漸在消退,公民社會的力量也減小。」

管理知識勢必要進入非營利組織之中

老師認為,這10年來,學者持續推動非營利組織的知識建立和傳播,特別是政大第三部門研究中心的成立、政大EMBA成立非營利組織管理組,以及青輔會舉辦的訓練課程等,將過去企業管理中的觀念,如行銷,公關等概念引入非營利組織中。「目前非營利組織面臨資源缺乏,以及品質的競爭,如何在眾多相似組織中呈現特色。」因此管理和公關行銷的知識必須進入非營利組織之中,使非營利組織由過去依據經驗管理的過程,逐漸轉變。

非營利組織企業化經營的未來性,是收入增加或帶來高風險?

目前,台灣的非營利組織是朝著產業化的模式進行,而美國的發展則是推展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的概念。「社會企業的概念,是指利用企業經營的手段,來達到服務社會的目的,」老師說。整個社會企業的概念,關鍵點是達到服務社會之目的,因此合理的採取企業經營的模式是正確的;但目前台灣部份非營利組織卻只注意到企業化的經營方式,而忘記服務社會的本質概念,本身的獨特性和生命力也逐漸地消逝。「如此未來的發展方向,是非常令人憂心的,」老師的臉上透露出擔憂的神情。

非營利組織需要更專業的人投入

從人力資源的觀點來看,非營利組織的待遇相對其他產業而言並非很高,因此無法吸引到年輕人之投入,再加上大部分的人對於非營利組織的認識不足,在缺乏認知的情形下也降低了投入的意願。具有熱情的志工是每個非營利組織都需要的,「但在未來更競爭的環境,追求管理和組織差異化的時代裡,絕對需要更專業的人來投入,」老師的語氣中透露出肯定的態度。因此,未來需要更多人願意來推廣非營利組織的概念,同時也希望更多的青年朋友願意投入並貢獻專業能力,而青年更能經由非營利組織達成自我對社會的願景和期許。

主辦單位:中華知識生產力協會 www.knowledge.org.tw

royplanner / Xuite日誌 / 回應(0) / 引用(1) / 好文轉寄
沒有上一則|日誌首頁|講師專訪(二)台灣區世界展望會...下一篇講師專訪(二)台灣區世界展望會 杜明翰會長...